組織胞漿菌和組織胞漿菌病
組織胞漿菌?。?/span>histoplasmosis),由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引起。目前認為,組織胞漿菌由三個變種組成:組織胞漿菌莢膜變種(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capsulatum)、組織胞漿菌杜波氏變種(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duboisii)、組織胞漿菌馬皮疽變種(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farciminosum)。其中,組織胞漿菌莢膜變種存在最為廣泛,通常感染肺部,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可引播散性感染;組織胞漿菌杜波氏變種,目前僅限于非洲的熱帶地區,造成皮膚、皮下和骨骼損傷;組織胞漿菌馬皮疽變種,在歐洲、北非、印度和南亞都有發現,通常感染馬和騾子。
早期認為,組織胞漿菌主要集中于美洲,尤其是北美中部、中美和南美更為多見。但廖萬清院士梳理了國內自1990-2011的在300例組織胞漿菌病例,提示我國長江流域可能也存在較高的組織胞漿菌感染風險。組織胞漿菌莢膜變種的自然棲息地,主要富含鳥糞和蝙蝠糞的土壤。假如這些土壤被翻動時,大量孢子散布于空氣中,就可能會導致急性感染。嚴重時,可能致死。正常人感染的嚴重性與吸入孢子有關。但如果感染者存在基礎性疾病,如AIDS等,小劑量的孢子也可能導致嚴重的感染。
小劑量的感染,在免疫力正常人群可自行緩解。但肺部感染或播散性感染,需要及時進行抗真菌治療。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包括:兩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療程宜長,且劑量必須足夠。病癥好轉后,過早終止治療可能導會導致復發。通常,控制癥狀后,需要持續治療6-12個月。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組織胞漿菌屬于高致病性真菌,涉及活菌的實驗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級(Biosafety level 3)實驗室里進行。目前,中國疾病預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已取得了致病真菌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操作許可。
(傳染病所 診斷室供稿)